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介绍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本刊栏目设置
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基础、针灸研究、中医写作与翻译、临证验案、述评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1 文稿应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且规范,对研究性论文要求统计学处理。一般文稿字数3,000字以内;综述类文稿不超过5,000字。来稿一律用A4纸打印。

  2 专家论坛稿件,要求作者必须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副高级职称以及在某些新兴领域有创见的中青年专家。并且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的有创新见解的文章。

  3 理论探讨稿件,要求针对本刊的发表特点,针对本刊鼓励发表的优先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有创新见解的文章。

  4 方法论稿件,要求是针对某一学科、每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研究方法文章。

  5 实验研究论文稿件,要求以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论文为主,重点是能用新的实验方法去创新、证明中医理论,或探讨中西医均未认识的实验论文。

  6 临床基础稿件,要求是临床基础方面的论文,包括某疾病中医病因学调查,证候的临床调研,符合科研设计的临床基础研究和特殊病例的临床分析等。

  7 针灸研究类稿件,主要发表针灸的实验研究、临床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文章;经络研究类稿件,主要发表各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文章。

  8 此外本刊另设有方药研究、中医多学科研究、临证验案等栏目。


期刊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发文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往期文章
  • 试论发汗与汗出而解

    在外感热病中,汗的状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在外感热病中汗出而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可能正是这一现象,使古代医家把汗法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外感热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覆杯即安.但对多数外感热病用发汗的方法即使发汗也无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作者:何云长;何云锋 刊期: 2002- 08

  • 论以穴位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

    排卵功能障碍可起因于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功能失调、垂体功能失调、卵巢功能减退或性激素反馈失常.中西医学妇科学者均根据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序贯用药(即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本病[1].而临床有关针刺促排卵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又表明,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为理想[2].基于中西医学中脑-肾-冲任-胞宫轴与中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应,从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以穴位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有望进......

    作者:兰凤利 刊期: 2002- 07

  • 豆腐果苷素胶囊对大鼠自主活动影响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豆腐果苷素胶囊对实验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从而了解该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理实验信号采集分析系统MP-100型对小鼠自主活动性进行观察.结果:本实验观察了豆腐果苷素胶囊口服给药对SD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论:豆腐果苷素胶囊连续4d给大鼠灌胃后,对大鼠的自主活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减弱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闪增郁;张智;刘艳骄;陈燕萍;向丽华 刊期: 2006- 02

  • 体质的分层、分类诊断初探

    1体质诊断的内涵中医学认为,父母之精及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妙合,形成人的基本构成物质,进而生成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形/精)、阴阳气血(气)、七情五志(神),各部分依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转化规律形成一有机整体,即人体的结构.其中以五神藏及精气(元阴元阳)为深层、基本结构,六腑四肢皮毛为浅层附属.生命基本构成物质决定了其先天、根本、终生难变的形气神特点,本文称为先天体质.......

    作者:张洪钧 刊期: 2008- 04

  •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同时性双原发癌

    结合2例肺与直肠同时性双原发癌病例,探讨其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内在联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上通过经络表里相对互相作用影响,形成了肺与大肠同时多原发肿瘤的病理基础.从现代医学来看肺与肠道有共同的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基础,并通过神经、体液、激素、基因调控等互相影响,说明该病例体现了中医脏腑表里及整体观理论.......

    作者:黄欣;钱垠;朱翔 刊期: 2013- 10

  • 论李东垣对气化理论的理解、发挥与运用

    李东垣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其学术上尊崇《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亦受其师张元素脏腑病机学说影响.李东垣总结的脾胃学说,其学术创新可以归纳为4点:第一,以气化升降浮沉原理为脾胃学说立论依据;第二,创立脾胃学说,发挥气化理论;第三,揭示脾胃气化失常为内伤病机之关键;第四,治疗主张补中升阳并随季节特点辨时用药.李氏理解、发挥和运用气化理论阐释脾胃学说,并证之临床实践,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十分深远.......

    作者:陈曦 刊期: 2012- 07

  • 中医神志学说在精神性疾病症状分析中的意义

    关于神魂魄意志的定义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论述创立了中医神志学说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使中医在精神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方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辨证方法和用药规律.在精神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的现代竞争社会,有必要重温其内容,挖掘其理论,发展其学说.#......

    作者:曲丽芳 刊期: 2002- 02

  • 沥水调脂胶囊对弱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c-jun、c-fos、c-myc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沥水调脂胶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用消化法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DMEM培养,以甲醇除蛋白后的沥水调脂胶囊含药血清、弱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mox-LDL)和vitE分组处理细胞,RT-PCR扩增c-jun、c-fos、c-myc,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分析琼脂糖电泳结果,与GAPDH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处理后30min含药除蛋白血清和vitE对mox-LDL诱导......

    作者:陈杲;宋剑南;刘卫红;史国峰;陈冰 刊期: 2003- 05

  • 基于HRQOL怕冷症辨体用方传承研究

    基于王琦教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从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阳虚体质怕冷症与“温阳调体汤”制方法度三方面,总结倪诚教授怕冷症辨体用方的学术经验和学术传承特色,并结合医案讨论体质类型与状态辩识有机结合、辨体结合辨病辩证个性化用方的要点.并指出“辨体用方”与“温阳调体汤”的应用为怕冷症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路径,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董伟;倪诚;英孝;丁晓颖;何丽清;张丹丹;王舢泽;梁嘉玲;缪立辉 刊期: 2014- 06

  • 中医证候辨证诊断中新算法的探索与运用

    多学科交叉进行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的研究正逐步兴起,但毕竟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还不十分成熟.......

    作者:许晓娟;王庆国 刊期: 2008-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