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第3期文章
  • 《金匮》肾气丸并非温补肾阳论

    《金匮》肾气丸至今仍为临床各界广泛应用为治疗肾阳虚证,仲景创建肾气丸之本意仅仅是补肾气,因后世医家误解而延误至今。通过理论探析与临床体会,认为应还仲景学说以原貌。......

    作者:程汉桥 刊期: 2001- 03

  • 从生物全息律谈中西医解剖学的相对统一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各自对人体研究的起点不同,在研究思路上呈现逆向过程,且各自研究人体不同的解剖层次。这里运用生物全息律的观点和方法,对中西医基础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其统一性,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张勇;唐业宁 刊期: 2001- 03

  • 饮与饮伤诠义

    饮食所伤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混言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那么,什么是饮?怎样会致饮伤?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结合现实生活,对饮与饮伤进行了诠释。认为饮食之饮,包括水、酒、茶、乳等清稀之物。饮伤是指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对人体的损伤。充分认识饮与饮伤,有利于进行饮伤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作者:王东坡;谭学林 刊期: 2001- 03

  • 关于中医学现代化的思考

    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不衰,中医学即将跨入21世纪,高科技日新月异,引导中医视野不断开阔和转换,许多问题引人思考。要推动学科加速发展,应认清学科前沿和前沿学科是什么,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自然趋势,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科学中医现代化的途径,就是以中医为主体,充分吸取现代多学科成就,来研究、充实、发展中医学。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

    作者:许建阳;李占平;李梅 刊期: 2001- 03

  • 先病后证,判明邪正消长态势是辨证的关键——论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模式的新思考

    正虚邪实是病证的本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位、病性、病因及邪正交争的态势。正气的虚损,不外阴(精)虚、阳(气)虚、(宗)气虚、血虚、津液虚;邪气的类别,不外寒型、热型、风型、湿型、郁型。在新的病证结合体系中,强调辨病在先,辨证在后。即先用理化方法检测微观指标,确定病名;再审病程,定邪正,以脏腑定病位,审察邪正斗争的态势,确定证型。这种辨病辨证模式有利于揭示证的本质,建立证的微观辨证体系,寻找到治疗疾......

    作者:汪涛;姚实林 刊期: 2001- 03

  • 伏邪致痹初探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废用,故又有“痹”之称,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当前,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因不明,对其治......

    作者:贾红伟;徐世杰;吴萍;鞠大宏;赵宁;吕爱平 刊期: 2001- 03

  • 试论南北地域病证特点与因地制宜治则

    就我国南北两大地域的地势、地质水土、气候特点、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体质、致病因素和疾病证候与因地制宜治则的关系予以论述,意在阐明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法则。......

    作者:黄志杰 刊期: 2001- 03

  • 肝与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析

    肝与筋的关系特别密切,筋的功能活动隶属于肝,从筋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肝脏功能的盛衰。本文从肝与筋之内在联系进行探析,以冀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开拓思路,提高疗效。  1 筋的含义及作用  中医学所谈的筋,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而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说文》对筋的解释是:“内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

    作者:李志安 刊期: 2001- 03

  • 培土生金与黏膜免疫

    培土生金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试从黏膜免疫角度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培土生金又称补脾益肺,土指脾土,金为肺金,是借五生相生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方法。  中医藏象理论中,脾与肺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肺主气司呼吸,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脾主运化,把食入的水谷运化为精微物质,再上输于肺,水谷精微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共同构成机体中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关系为......

    作者:吴皓 刊期: 2001- 03

  •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临床体会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经研究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整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并以此指导临床,获效甚好,并体会得一二,供同道们参考。  1 消渴症分型论治  肝气郁结: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症可不明显,但伴乏力,胁胀,情志抑郁,心烦,口黏,舌质淡红或偏红,脉弦,血糖高。  治法:疏肝理气。  方......

    作者:王智明;魏子孝 刊期: 200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