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年第4期文章
  •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探微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可直接作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更具优势但因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目前多以经验性传授为主且良莠不齐的局面,影响了其健康长远发展.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以“皮损辨证”为基础、以“以法统方”为参考、以“以偏纠偏”为治法的......

    作者:罗光浦 刊期: 2018- 04

  •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

    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 刊期: 2018- 04

  • 薛雪治湿法度述要

    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薛雪著有《湿热论》一书,对湿热证的治疗颇有创见,通过梳理其医案总结其有治湿有8法:分别是分消湿滞法、苦温燥湿法、健脾化湿法、清热利湿法、利水渗湿法、通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养阴燥湿法.结合其医案具体分析其运用与方药配伍,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作者:郑齐;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8- 04

  •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思路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

    作者:张帅;韦云;李浩 刊期: 2018- 04

  • 从“气虚宜掣引之”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

    作者:杨榕;张怡;邹思政;赵梓芸;易超 刊期: 2018- 04

  • 《黄帝内经》“胀”“满”释义辨析

    通过还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语境,发现“胀”“满”含义有明显异同.二者均有壅实满闷的含义,常形容胃脘胸腹,均有实大貌之意,可形容脉络.病位上肝病作胁“满”,肾病作腹“胀”,胃病作“胀”亦可作“满”;病因上“胀”从肉,因于气,突出气体对腔壁的压迫,“满”从水,因于湿,有水湿的特性;症状上“满”有“上溢”意,因而兼“胀”,而“胀”不兼“满”.另外,“满”还有生理的“充满”意,亦可表客观......

    作者:陈龙娇;黎敬波 刊期: 2018- 04

  • 李东垣从“脾胃”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

    作者:王仁和;石岩;张洋 刊期: 2018- 04

  • 心痹胸痹心痛病名及治法演变初探

    心痹是一种由于思虑过多、心脉虚弱,再有邪气乘虚而入,客于经脉脏腑,积气在胸中,出现心中隐隐满痛,但痛势不强;心气更虚,邪气更甚者会出现心烦、气喘、嗌干善噫或逆气上乘于心而恐惧,其脉或微或微大或沉弦,但必为阴脉的疾病.治疗上无一定之规,现补充《辅行诀》中大小补心汤两方以资参考.胸痹是咽喉-胸-背这一条路线因寒邪上冲阳虚之胸而发生的疾病,治疗由《金匮要略》诸方奠定基础,发展为活血、搜络等方法.心痛是因......

    作者:刘茜;时晓迟;王保和 刊期: 2018- 04

  • 《金匮要略》三因观探析

    《金匮要略》所述杂病之发病有“为内所因”“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之三因观.从病因角度分析,原文所栽脏腑病证、经络病证,其中部分病证虽论及因失精、亡血、半产、漏下、忧伤、惊恐等致病,但纵观全篇论述由外邪致病者为常见.因此,《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经络病证俱由外邪所致,脏腑病证亦多由外邪所致,杂病亦以祛邪为主要治则.......

    作者:陈国权;张志峰 刊期: 2018- 04

  • 试论浊邪与肺纤维化疾病

    浊邪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多种高发及疑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器官纤维化疾病等密切相关.但各医家对浊邪的认识争议颇多,目前就有血浊、痰浊、瘀浊、蛋白浊、脂浊等诸多概念认识,不利于浊邪理论体系系统化建立和指导临床.故参考中医对浊邪的认识及现代医学对肺纤维疾病的研究,从浊邪的定义、浊邪引起肺纤维化疾病、浊邪对肺纤维化疾病病理变化的影响尝试讨论浊邪与肺纤维化疾病.......

    作者:张川锋;王振兴;杨昆;杨晗;潘怡;王飞 刊期: 201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