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第12期文章
  • 论中医药阻断乙肝肝硬化的黄金切入点

    从暗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阐述彭勃治“暗瘀”说,并提出急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分为肝病感邪期、肝病暗瘀期和肝病明瘀期3期及肝纤维化期相当于肝病暗瘀期的观点.并据此创造性提出“从暗瘀论治”为其黄金切入点的新观点,从而找到阻断乙肝肝硬化的切入点并有望取得突破.......

    作者:闫永彬;丁樱;陈文霞 刊期: 2011- 12

  • 从虚从瘀(补虚通络法)论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理论探讨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作者: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 刊期: 2011- 12

  • 基于案例推理构建“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探讨

    回顾与探讨“方证相应”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方证相应”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方证相应”学说研究中引入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方证相应”证治体系的构建,并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论述.......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1- 12

  • 从“急”“极势”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点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然而对其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诸病源候论》高频使用的“急”、“极势”入手,对其导引法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身操作具有两个特点,在动作力量上,强调动作的的强度,在操作方向上,要求动作幅度的大化,其结果是,调身操作具有类似肌肉静力性锻炼的特点.......

    作者:刘峰;刘天君 刊期: 2011- 12

  • 《温病条辨》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凉开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开窍醒神法的代表方.清·吴鞠通对上述三方的运用颇有心得,见于《温病条辨-上焦》.吴氏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宫牛黄丸,改进了紫雪丹、至宝丹,并将三宝运用在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冬温、温疫、温毒等外感温热疾病中.本文通过分析凉开三宝在《温病条辨》及后世医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病证规律,探讨其各自在疫病急救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 12

  • 论脾虚生风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作者:蒋筱 刊期: 2011- 12

  • 《仁斋直指方论》论痰特色探析

    《仁斋直指方论》为南宋医家扬士瀛的代表著作,该书对痰论述颇丰,杨氏在前贤妙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悟,进一步总结出颇有特色的痰(病、证)理论,将痰和饮明确分开,并认为“痰为津液之异名”,痰(病、证)多端,亦可引起疼痛病患,在治疗上以“理气为上,调胃次之”为治疗大法,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医家明哲所借鉴.......

    作者:王国为;徐世杰 刊期: 2011- 12

  •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之解析

    冠心病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属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临床实践中医家对冠心病的论治各有不同,本文则着重以五脏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作者:郭齐;田昕;吴丹;吴宇峰;杨傲然 刊期: 2011- 12

  •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岳冬辉;苏颖 刊期: 2011- 12

  • 张仲景注重“人”的因素浅识

    人是疾病的主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发病、病证类型、治疗护理及其禁忌等方面,揭示了《金匮要略》在诊治疾病时尤为重视人的因素.认为这种诊疗个体化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特色所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洁 刊期: 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