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5期文章
  • 《黄帝内经》“寒热”病辨疑

    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原文,参考后世医籍所论,对《内经》所载“寒热”病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寒热”这一病名可以涵盖后世所说的多种具有典型的恶寒发热表现的疾病.除学者论及的“虚劳寒热”“风劳”“传尸痨瘵”外,还有因普通外感、犬咬伤所致的恶寒发热,甚至能从中看出丝虫热的影子.虽然导致“寒热”的具体致病因素众多,难以归于一端,但古医家“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一语堪称是在当时条件下运用阴阳学......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6- 05

  • 《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演进研究

    “亢害承制”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之“六气”自然之理,经过历代注家及医家的不断丰富完善,拓展成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论治之医理且内涵不断延伸,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多种协调平衡机制的重要工具.纵观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亢害承制”理论整体内容在传承的同时不断演绎变化,空间层次不断提高,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作者:李永乐;翟双庆 刊期: 2016- 05

  • 叶天士温病学术理论形成因素探析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叶天士故居并查阅相关史料,探索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形成的土壤,推测其行医年代可能诊治的传染病,为准确研究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及该理论的临床适用证提供借鉴.经分析,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能主要来自对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传变规律的观察,故该辩证论治方法可能更适用于这些病症.......

    作者:屠燕捷;方肇勤;郭永洁;杨爱东 刊期: 2016- 05

  • 从“肾虚伏气”理论探讨艾滋病病机特点

    以温病学“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基于“肾虚伏气”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来认识AIDS致病病机特点,提出“本病的产生是由于正虚(肾虚为本),疫毒内伏,逾时而发”的思想观点.进而总结归纳提出AIDS肾虚伏气病机特点:“初即见里热证、邪伏于内、逾时而发、自我积聚、渐进加重,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以期为临床AIDS辨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指导理论.......

    作者:舒发明;黄英;黄舟;刘业方;罗雪梅;姜岑 刊期: 2016- 05

  • 试论“癌变”的中医病机与“肝风”相关

    现代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多停留在“毒邪致癌”“本虚致癌”范畴,但是“癌毒”“本虚”的提出并不能在中医层面全面解释癌症的发病和发展病机,也不能解释“癌”的增殖性、侵润性、转移性、消耗性等特征.笔者在临床的探索中,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有关思想与临床用药的特征,运用中医思维思考“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为癌具有“春、风、木”的特性,指出“肝风”与“癌变”的关系,进而提出疏肝理气的防......

    作者:林一峰;叶应阳;杨宏光 刊期: 2016- 05

  • 岭南医家辨治岭南温病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温病有不同于岭北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为岭南多发病,岭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导致岭南温病多湿多热,且较岭北为甚,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开发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岭南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6- 05

  •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日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

    作者:史焱;李君;傅海燕 刊期: 2016- 05

  • 朱良春治疗肿瘤扶正思想探析

    肿瘤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肿瘤的发生不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致,以内因为基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朱良春注重扶正法则的应用,下面笔者探讨其扶正思想.1正虚是肿瘤产生的主因《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指出正虚是邪气内侵的必要条件,没有正虚则邪气无以致病,正虚感邪而发诸病.《医宗必读·积聚》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

    作者:刘西强;顾冬梅;沙滨;戴栋;李丹;祁雪 刊期: 2016- 05

  • 张学文未病先防的学术经验

    张学文认为正邪斗争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病邪有内外,预防外邪致病须防邪祛邪,预防内邪致病应祛邪防变.认为流行性出血熟的外在病因是温热毒邪,内在易感因素是素体阴虚,故以养阴凉血、化瘀解毒为原则研制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省的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出治疗中风先兆以预防中风的思路,认为血瘀是中风形成的关键病理环节,肝热血瘀是中风先兆的常见证候,研制出以......

    作者:何光明 刊期: 2016- 05

  • 仙道观对龚廷贤医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名医龚廷贤为江西全溪人,一向被视为儒医代表,但其本人以道人自居,医学思想深受仙道观念影响.其代表著作中大量辑录道家经验方,将六字气诀、呼吸静功妙法、神仙接命秘诀等道家内丹功法用于防病治病,在骨鲠、疟疾、难产等疑难病症乃至服药、行针中使用道教符咒,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龚氏重生贵生、寻求超凡入圣的仙道思想.......

    作者:李丛;狄碧云 刊期: 201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