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年第3期文章
  • 房定亚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浅谈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的急性关节炎,根据其发作情况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中国中医科学院房定亚教授为著名的风湿病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分期辨证论治痛风性关节炎,即急性发作期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时治宜清热利湿,以自拟痛风方加减,并配合自制外敷药清热消肿;慢性缓解期宜从本论治、补益脾肾,常选清宫寿桃丸;若合并出现尿蛋白者以芡实合剂加减,并认为瘀血贯穿痛风性关节炎疾病的始终,治......

    作者:韩淑花;杜丽妍;周彩云;王鑫;李斌;唐今扬 刊期: 2018- 03

  •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刊期: 2018- 03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语词考释四则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日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8- 03

  • 《黄帝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后,《......

    作者: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 刊期: 2018- 03

  •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痰饮咳喘探析

    阴虚痰饮证是咳喘中的一个特殊证型,从阴阳失衡、气机失调、脏腑失和等方面探讨阴虚痰饮咳喘之病理机制.分析《金匮》麦门冬汤原文及方药特色,认为其金土同医有通津涤饮之功.又虚热肺痿与阴虚痰饮咳喘证机有相通之处,作为治疗虚热肺痿的代表方麦门冬汤可用治阴虚痰饮咳喘.并结合古今医家经验,探讨麦门冬汤化裁治疗一些肺系病证的临证运用,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病证提供思路.......

    作者:殷娜;吴洁 刊期: 2018- 03

  • 试论杨栗山三焦伏邪观与分消双解法

    杨栗山论温疫禀吴又可杂气之说,认为此类病证与感受时气的行邪不同,具有先伏而后行的伏邪特征.但与吴又可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的伏发现不同,杨栗山持杂气伏郁三焦化毒发出的伏发观,认为其多为杂气流布伏郁三焦,化火毒而发出,致三焦表里俱病阴阳并传所致.故虽在治疗上同样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但与吴又可开达膜原攻下逐秽的方法不同,而是基于其特有的三焦伏邪观,创制了分消逐秽双解解毒的分消双解系列治法,以三焦上下分消化邪配......

    作者:冯哲;叶放;周学平;薛博瑜;吴勉华 刊期: 2018- 03

  • 痛风病常见证候的发展变化规律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

    作者:刘湘玲;韩德军;曹克光;杨锡燕 刊期: 2018- 03

  •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瘿病刍议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

    作者:周博文 刊期: 2018- 03

  • 急喉风从痰论治探讨

    急喉风为临床常见的喉科危急重症,以发病迅速、痰涎壅盛、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称急性喉梗阻.现代临床多以气管内插管、气管切除术等器械介入治疗,易给患者带来痛苦.纵观古代医籍,整理归纳急喉风病因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侵入,风痰或痰火上逆于喉间,而“痰涎壅盛,喉窍闭阻”是导致呼吸困难危急证候的主要因素,故治疗以“祛痰开窍”为主,治疗方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分“泻火解毒,祛痰开窍法”及“祛风......

    作者:林琪家 刊期: 2018- 03

  • 涤痰汤源流探析

    涤痰汤是中医治疗痰证的一首古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应用和演化,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对本方的来源众说纷纭,通过历代文献的研究,认为涤痰汤早记载于《奇效良方》.对于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二陈汤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及方证对比,认为导痰汤和二陈汤同源于温胆汤,而涤痰汤同时受导痰汤和温胆汤的影响,属于这两个方的子方.由于二陈汤变化繁多、治证广泛、影响较大,人们把含有陈皮、半夏的方剂归结为二陈类方剂,......

    作者:丁瑞丛;杨怡然;刘玲;王平 刊期: 201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