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7期文章
  • 孙一奎病证鉴别思想探究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为明初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擅长温补,是新安医学与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孙一奎在学术上继承朱丹溪“援儒入医”之法,主动将儒学的思想方法融入到医学实践当中,特别是以易学的思想来解释医学理论,为“医易同源”思想之首倡者.孙一奎在医学理论上独创“命门动气”学说,并深入阐发三焦相火理论,为后来医学理论尤其是命门学说在明代的大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同时作为明代临床大家,在临床诊疗方......

    作者:李高申;张宇鹏 刊期: 2016- 07

  • 关于《本草纲目》异体字取舍的研究

    异体字的取舍是中医古籍整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以现代使用为目的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不完全适用于古籍整理.如何能在保证存真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文字的规范工作,在古籍整理中必须加以考虑.以《本草纲目》为例,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以及参考其他相对权威的繁体异字规范字表,提出异体从正、俗讹从正、名从主人、释从主人、歧义从本等取舍原则,并充分注意到中医药行业用字与李时珍特殊用字习惯,不仅适用于《本草纲目》的......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李强;侯酉娟;郑文杰 刊期: 2016- 07

  • 卫气昼夜循行中“阴”与“阴分”内涵探讨

    历代医家对于卫气昼夜循行规律的观点不一,其根源在于对《灵枢·卫气行》中“阴”与“阴分”含义理解不同.故通过对《灵枢》多篇有关卫气循行经文的梳理,以《灵枢·卫气行》为主解读相关经文,认为“阴”指五脏六腑,“阴分”指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进而推测卫气昼夜循行规律为:昼行于阳经与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夜由足少阴分肉皮肤之间入于五脏六腑.卫气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必定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刊期: 2016- 07

  • 治气思想在出血性中风全病程中重要地位探讨

    探讨治气法在出血性中风整个病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气街的生理和病机角度出发,阐述气街受损对营卫、脏腑、气血、阴阳等产生的影响,分析诸多证候的主次关系,阐述瘀痰湿热内闭等证候与“气机变化”的关系,从该病各期阐述治气思想的具体应用,提出出血性中风“病在血分,治在气分”的观点,探讨确立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治气”为中心的防治原则.......

    作者:韩家密;黄良文;袁淮涛 刊期: 2016- 07

  • 《泰定养生主论》养生学术思想探析

    《泰定养生主论》是一部医道结合的养生学著作,始作于泰定元年(1324年),历时四载,为元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王珪著.该书融会儒道释三教与中医养生经典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作者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提出适宜的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泰定养生主论》明确“养心”是养生的首要任务,善养生者务必摒弃私欲,调畅情志,胸怀坦荡.书中强调加强心性修养须自婚合孕育开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婴......

    作者:张玉辉;于峥;刘理想;杜松 刊期: 2016- 07

  • “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发微

    三焦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难经·六十六难》中“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通常只是解释为“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路(或使者)”,笔者认为如此解释失之于粗浅.这句话实则暗示元气运行的道路不止三焦一途,还包括脏腑(以及从属于脏腑的经络)间流传这一重要途径.这既是《金匮要略》的题中之义,也是隐藏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中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内容.......

    作者:杨红星;王耀光 刊期: 2016- 07

  • 老子“守中”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影响

    “中”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尚中观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思想对其养生理论影响深远.故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老子“守中”的诠释,得出“守中”的核心即是“把持虚静”.进而从“道法自然”与“法于阴阳”、“阴阳冲合”与“阴平阳秘”、“见素抱朴”与“节制嗜欲”、“致虚守静”与“恬惔虚无”4个方面分析了《内经》养......

    作者:霍磊;魏玲;梁媛;岳利峰;马鑫;韦娜;于海容 刊期: 2016- 07

  • 叶天士上下交病治其中辨治思想探析

    探讨阐明上下交病、病证纷繁、盘根错结之证,当注重整体、谨守病机、寻根溯源、纠偏去弊、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方可令阴阳调和、气血条达.其论述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的“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为切入点,阐明上下交病之理论基础,中焦在机体中的重要意义、对“治在中焦”的理解及其引申含义,以厦上下交病、纷繁难解时谨守病机,以和中焦、和气血、和阴阳为辨治思路,进而说明“上下交病治其中”在辨证施治中的指导意......

    作者:周贤;许乐思;邢颖;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16- 07

  • 三焦视域下四逆散证病位探析

    四逆散病位在《伤寒论》中隶属何病篇,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故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为基础,后世医家的论述作为补充,对三焦与四逆散病机、条文、方药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探讨分析.后证明四逆散证病位当属少阳病,条文则应置于《伤寒论》少阳篇较为合适.......

    作者:吴汇天;徐光星 刊期: 2016- 07

  • 《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理论的藏象内涵

    《灵枢·九宫八风》具有特殊的藏象学内涵.九宫起源于洛书,八风起源于四风和八卦.九宫八风是先秦式占的理论形态.九宫八风理论把时间、空间、人体、气象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藏象学意义.该理论结构糅合了八卦、六气和五行学说,脏腑内部关系注重对称、互藏和相冲,引申推论若干,可见后世中医若干重要理论,总之九宫八风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于深入研究.......

    作者:吴新明;马晓彤 刊期: 2016-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