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9期文章
  • 中医肾命正论——兼评肾命无差别说

    中医肾与命门理论在传承中存在着概念混乱、临床应用无所适从的尴尬,为此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溯源求本,阐明肾命理论源流、探求其学术内涵,并指出《难经》命门从《内经》肾概念升华而出,开启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先河,经过后世的发挥和发展,特别是明代医家以太极之理论证命门,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方法论的影响,提高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学术层次和科学价值.后,梳理了肾命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探讨了......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6- 09

  • 六经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探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根据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笔者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太阴脾、少阴肾亏虚为本,可用桂枝人参汤、四逆汤等健脾温肾进行加减以固本;以太阳膀胱的水、瘀,阳明胃肠和少阳胆的郁热,厥阴肝的气滞为标,可用五苓散以利水,桃核承气汤以逐瘀,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以解热泻邪,四逆散以理气行滞等进行化裁以治标.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六经辨证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证纲领及治疗通则也是遣方用药......

    作者:许金榜;林莺 刊期: 2016- 09

  • 《黄帝内经》脾藏意主思的研究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

    作者:杨丽;王彩霞 刊期: 2016- 09

  • 援易解医论李东垣“阳升阴降”与朱丹溪“阴升阳降”

    运用易之意象思维比较分析李东垣“阳升阴降”与朱丹溪“阴升阳降”的差异,得出两者所论藏象不同,而脏腑气机升降、阴阳交感的实质相同,两者皆完善了中医升降学说.援易解医之法是学习理解中医理论的回归,亦即中医经典理论的运用,学易解医是理解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的正道.......

    作者:郑可男;郑晨;林栋;林慧光;陈建仁 刊期: 2016- 09

  •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研究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

    作者:陈国权;张志峰 刊期: 2016- 09

  • 肺衰老与毛发衰退的关系

    中医关于衰老的描述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但衰老学说的论述散见于众多文献资料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中医衰老学说体系.中医衰老学说以五脏衰老为中心,其中“肺虚致衰”可查到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有关毛发与肺衰老的描述.故从“毛发”的字义出发,对毛发的范畴进行阐述,结合有关肺衰老与毛发的相关阐述,以期进一步归纳肺衰老与毛发的关系,达到完善中医衰老学说有关“肺虚致衰”的总结.......

    作者:秦源;赵羚妤;杨蕻;马烈光 刊期: 2016- 09

  • 脾约证病机释疑

    “脾约证”病机历来观点不一,各执一词,甚者相去甚远.古人对“脾约”病机认识较为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为脾阴虚,二为脾土过燥.现代医家对脾约的认识有异于前人,有认为脾约与脾无关,有认为是脾胃湿热所致,也有认为脾约证形成主要是阳明燥热、运化水湿功能亢进过于分利,于是肠中燥结与小便数多2种症状且同时并见.故在前人认识基础上,从病机和药物分析认为,脾约以胃热为根本原因,胃热津伤,脾无精可散,不能灌溉四旁,加......

    作者:张延武;张顺超 刊期: 2016- 09

  • 试辨张景岳“十问”之主体思想

    张景岳“十问”是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的高度概括,体现其注重阴阳、神机的主体思想以及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中医临床者须继承前人精华思想并把握其要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明确的诊疗思想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既能充分领会古人精神,又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权变以切合临床实际.故从二纲六变,注重神机;继承经义,指导临证;重视医患,不失人情;意贵圆活,通权达变4个方面对张景岳“十问”主体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更好地......

    作者:刘华;袁卫玲 刊期: 2016- 09

  • 探析八法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的运用

    黄疸病名早出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但《内经》只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并未记载处方用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张仲景针对不同证型的黄疸提出多种具体治法方药,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之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八法,故从八法角度切入,结合黄疸病具体病因病机探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治法及方药,对深入学习体会中医经典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章林 刊期: 2016- 09

  • 《黄帝内经》“鼻渊”及其异文考论

    从避讳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鼻渊”及其异文加以考察,井得出如下结论,古本《素问》本作“鼻渊”,而“鼻淟”、“鼻洞”、“鼻泓”等异文皆是避唐高祖李渊名讳的产物,其中“鼻淟”是“鼻渊”的异形词,音义与“鼻渊”无别,“鼻洞”、“鼻泓”则是采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产生的异文.......

    作者:朱鹏举 刊期: 201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