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从卫气运行谈“胃不和”与不寐
从《内经》关于卫气的睡眠理论谈“胃不和”引起不寐证的机理,认为脾胃功能失常,引起营卫化生不足或枢机不利而卫气运行失常是不寐证发生的原因所在,所以谓脾胃而恢复卫气的正常运行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思路。......
作者:李雁;阎晓天 刊期: 2001- 07
-
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痰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作者:陈刚;郭茂川;张六通;邱幸凡 刊期: 2001- 07
-
独辟蹊径探“命门”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 07
-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庞文斌 刊期: 2001- 07
-
论阳盛体质的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
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盛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进行论述,认为遗传、母妊时的调养状况等先天因素是形成阳盛质的基础,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精神情志、药物影响等后天因素是阳盛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阳盛质个体养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体质,使机体不向疾病方向发展,为此要做好精神调摄、饮食调节,亦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
作者:朱世杰;山晓梅 刊期: 2001- 07
-
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治神”的概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 07
-
论肾虚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
肾虚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概括而言不外肾虚病变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1阶段性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阶段,肾脏的活力及功能主要与肾中精气的变化紧密联系。而发......
作者:吴水生;陈杨荣;李海松 刊期: 2001- 07
-
论情志致病中的意志因素
人的意志特征,决定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意志对七情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七情发生后是否致病,则首先取决于机体耐受力的大小,而机体的耐受力又与人的意志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意志又能对七情致病起到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意要意义。......
作者:董少萍 刊期: 2001- 07
-
方证从化学说理论探索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
作者: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刊期: 2001- 07
-
中医预防学的形成与特色
为了使中医预防学规范化、系统化,对其悠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整理、总结出中医预防学所具有的特色是:理论上有三大观点,即天人合一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方法上有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认为中医预防学方法独特,简明实用,通过整理研究,有望在21世纪成为养生保健的主流并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朱光;朱作峰;毛开颜 刊期: 2001- 07
动态资讯
- 1 清热通便胶囊治疗便秘316例临床总结
- 2 从时空观释肾为先天之本--兼与张光霁、李如辉同志商榷
- 3 万密斋疾病诊疗特点探析
- 4 浅议象思维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
- 5 宣肺法治胃病古方今用
- 6 血瘀的病机转归
- 7 双黄连及其拆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8 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研究
- 9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进展
- 10 张唐法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
- 11 《东坡养生集》中食疗与药疗法
- 12 余瀛鳌内科临证治验探析
- 13 黄芪、水蛭及其不同比例配方含药血清对大鼠GMCs增殖及分泌TGF-β1的影响
- 14 黑苔小议
- 15 肾俞穴临床应用浅析
- 16 鸡血藤黄酮类有效部位SSCE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
- 17 降糖通脉片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 18 基于“邪毒致变”探讨Hp相关胃病演变过程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 19 环境毒邪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初探
- 20 黄芪多糖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