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黄帝内经》“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经文探析
探讨《素问·奇病论》经文“人生而有病癫疾者”并提出笔者之看法.赞成古今不少医家释此段经文之“癫疾”为癫痫之看法,然认为此段经文“癫疾”之病因记述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随其意之所释并不可取.后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固然是中医学经典之祖,然受限于成书时之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某些欠妥之处,这就需要后学者继承时扬其精华,弃其不妥,方能使这块瑰宝更加大放异彩.......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7- 03
-
龚廷贤《寿世保元》治血证特色探析
目的:探析龚廷贤治疗血证的特色与经验.方法:以《寿世保元》血证相关篇章中的方剂及药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结合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方药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结果:构建龚廷贤临证方药数据库,挖掘归纳出其治疗血证组方用药特点符合“补益中州、滋阴降火、引血归元”的原则.结论:阐释龚廷贤治疗血证的特色和组方用药基本规律,为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季庭竹;吴承艳 刊期: 2017- 03
-
吴鞠通对《温疫论》下法的继承发展与补正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刊期: 2017- 03
-
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及其在肺胀病中的应用辨析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辩......
作者:张朝宁;李金田 刊期: 2017- 03
-
朱丹溪学术思想渊源探讨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
作者:彭新;尹玉芳;于峥;杜松 刊期: 2017- 03
-
《删补名医方论》学术思想探究
笔者通过对《删补名医方论》一书进行详细研读,从方剂的选材、方名的考释、方义的注解、药引的运用等方面对其学术思想作出初步探讨,并对其学术地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三沆;沈涛 刊期: 2017- 03
-
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陈旭 刊期: 2017- 03
-
论乳为肝窍
通过分析整理古今关于乳与肝的文献资料,探讨乳为肝窍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发现乳房的发育、乳汁的形成、分泌以及乳痈、乳癖、乳岩、乳痰、乳衄、乳汁异常分泌等常见乳腺疾病的发生均与肝相关.肝失疏泄、肝不藏血是乳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前人治疗乳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注重从肝调理.故通过对乳为肝窍理论的探讨,阐明乳的生理病理特性,完善中医藏窍理论,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廖丽;李定祥 刊期: 2017- 03
-
《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
作者:蒯仂;吴人杰;邹纯朴 刊期: 2017- 03
-
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探讨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
作者:孟锋;卢红蓉;王笑红 刊期: 2017- 03
动态资讯
- 1 60年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分型概况分析
- 2 益气逐瘀方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
- 3 鸡血藤提取物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 4 41例重症肺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 5 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对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患者ET-1和NO含量的影响
- 6 从络病论治皮肌炎
- 7 灯笼热治验一则
- 8 中医对外针灸教育在国际交流中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 9 肾精盛衰的外在征象
- 10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 11 归脾汤中木香作用探析
- 12 孔令诩从肝论治咳嗽的学术特色研究
- 13 364例发作期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 14 熟地黄、山茱萸在《傅青主女科》中的配伍应用特点
- 15 脑病痰浊病机源流探讨
- 16 电针合谷对面部温度和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的影响
- 17 从小儿“稚阳”论捏脊之要
- 18 阴火良方之引火汤求真刍议
- 19 生态医学研究概述
- 20 高原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