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对中医学方法论的几点初识
中医学方法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科学需要积累事实,这样才能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重要的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和认识未知的现象和规律.科学理论和方法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的对象.理论确定实际情况是什么?方法则叙述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方法来自科学认识的成果.方法论有两个含义:①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②在某一门具体学科......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 刊期: 2007- 04
-
扶正祛邪的辨证施治数学模型初探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精髓.扶正祛邪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之一.笔者试图应用数学方法来解析中医扶正祛邪的辨证施治临床治疗学思想方法,为中医理论与数学的结合做一初步探索.......
作者:王存明 刊期: 2007- 04
-
龙金通淋胶囊联合可多华控释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科和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前列腺炎在我国约占泌尿男科门诊患者总数的1/3.近2年来,我科采用中药龙金通淋胶囊联合可多华控释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勇;臧桐;孙凤岭 刊期: 2007- 04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中血管生成增加是造成滑膜炎、血管翳生长、骨和软骨破坏及骨赘形成的原因.血管生成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介质调控的复杂过程.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有许多促血管生成因子被表达,它们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应用阻抑血管生成药物(包括清除病灶和促血管生成因子)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任海霞;肖诚;李梢;徐世杰 刊期: 2007- 04
动态资讯
- 1 核因子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
- 2 从肝论治溃疡性结肠炎87例
- 3 观察肝脾同调治法对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4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药临床研究述评
- 5 中药活脑康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6 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7 通塞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 8 三九贴穴位贴敷对哮喘大鼠血清IL-10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9 参茸补血丸对去势大鼠生殖器官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10 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138例冠心病的脏腑虚证分布与组合特点分析
- 12 经乙醇处理后肝癌患者清肝化瘀方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
- 13 风湿宁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对CIA-FLS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14 早期经脉认识方法与形态评述
- 15 安坤煎剂对子宫切除术后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 16 头针为主对脑积水儿童经颅多普勒值的影响
- 17 醋调吴茱萸末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1例
- 18 现代经络研究中的三个主要思路——兼论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
- 19 黄永生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
- 20 论清透养三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