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年第2期文章
  • 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

    六气大司天理论主要阐释五运六气在更长时间周期内的变化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医学历史上不同学术流派产生的原因,所以受到学界重视.并分析了该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初步梳理了六气大司天理论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建议后续研究应该使用合理的方法,结合学术流派的实际,对六气大司天理论进行完善和验证,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同时深化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

    作者:吴新明;宾炜;老膺荣;古求知;柯资能 刊期: 2014- 02

  • 浅议伏邪与传染病发病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伏邪”已不再是外感温病特有的发病因素及病机,“伏邪”所指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隐形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有相似之处,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故从“伏邪”理论出发,思考伏邪和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伏邪”潜伏的发病原因与机体邪正盛衰及邪正斗争的趋势有关,提示根据“伏邪”......

    作者:王玉贤;韩经丹;范吉平 刊期: 2014- 02

  • 李中梓的佛教因缘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号“荩凡居士”,是一位出儒入佛的典型医界代表,他行医济世一生,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李超霞;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刊期: 2014- 02

  • “法象”理论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将中药“法象”理论引入到中药学实验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药材的形态、部位、分量、味道、嗅气、颜色、习性、生态等自然属性入手,正确联想、理解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

    作者:付伟;查道成 刊期: 2014- 02

  • 逍遥散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逍遥散来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丸是逍遥散由煮散剂演变为丸剂而成,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入丹皮、栀子则组成丹栀逍遥丸,也称之为加味逍遥丸,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常用方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心血管科及妇科等[1].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逍遥散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中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作者:周杰;苏芮;范吉平 刊期: 2014- 02

  • 中医名词术语中“取象比类”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对策

    针对“取象比类”认知方法的途径和在中医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取象比类”认知方法对中医名词术语在语言表达上的影响及其中医名词术语的语言特点,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指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要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外译介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才能推动中医学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作者:朱剑飞 刊期: 2014- 02

  • 传承中医流派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结合目前中医药发展形势和一些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流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互相结合,流派传承为学科建设开拓深度,学科建设为流派传承提升高度.列举我们在“一体两翼”思路与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传承石氏伤科流派精髓,在继承中探索创新,在创新中深度继承,打造金字塔型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促进了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

    作者:施杞;王拥军;莫文;胡志俊;李晓锋 刊期: 2014- 02

  • 张德超谈《内经》研习要法

    在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大背景下,学习名医名师关于《内经》的治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故从“明确各章命题,掌握中心思想”、“注意文字音义,领会精神实质”、“理解一般经文,熟读重要经文”、“参考各家注释,发挥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实践”、“分类撷取资料,进行分析归纳”6个方面,介绍了张德超老中医对《内经》的研习方法,可供借鉴参考.......

    作者:张荣春;张蕙 刊期: 2014- 02

  • 从阳和汤治疮疡看肾虚证的非定位性

    一般认为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但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已见阳和汤.(1)阳和汤的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较早认为阳和汤的功效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现代认为其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并基本成共识;(2)阳和汤所治疮癌的主要病机是肾阳虚;(3)阳和汤所治肾阳虚性疮疡可以是局部的肾阳虚:一般认为阳和汤所治的肾阳虚性疮疡是机体整体的肾阳虚,疮疡局部的“虚、寒”只是整体肾阳虚的表现,体现在强调机......

    作者:陈小野 刊期: 2014- 02

  • 《沈注金匮要略》简介与评价

    《沈注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著作,该书对《金匮要略》原文顺序进行了调整,按照病证等分门别类排列,注解每段多首先概括原文主要内容,病证注解之未总结《金匮要略》所论,类似小结,对学习《金匮要略》、掌握辨病辨证论治带来很大方便.沈明宗不仅注释《金匮要略》原文词句,而且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阐发、引申、校正讹误、补缺存疑;对原书中林亿等在篇末所附之方也进行了注解并移至相应病......

    作者:宋建平;张晓利;杜光明;李宁 刊期: 201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