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海南岛汉族女性不孕症与易感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亚热带地区汉族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150例汉族女性不孕症患者(病例组)及100例正常汉族生育女性(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2组的体质类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体质类型比较,主要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有显著差异.结论:体质因素和女性不孕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海南汉族......
作者:岳雯 刊期: 2014- 05
-
论与经方药物计量相关的几种古秤
对陶弘景、孙思邈、苏敬等人著作中出现的神农秤、古秤、量秤、南秤、复秤,以及今秤、单秤、金银秤、丝绵秤和药秤进行深入的文献分析,指出神农秤是汉隋时期医生们裁减古方剂量的一种标准,它将古书成方剂量缩小至1/10使用,它不是一种秤具.苏敬所说的古秤、南秤、晋秤都是复秤,其量值约合今440g.今秤是小秤,亦即单秤,其量值为复秤的1/2,约合今220g.药秤、丝绵秤、药秤都是小秤,认识这几种秤对于经方本原剂......
作者:傅延龄;宋佳;张林 刊期: 2014- 05
-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作为中医客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亦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故综合近年来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形成综述,以期能够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并提出展望,以舌脉为基础的客观评价会成为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的趋势.......
作者:崔骥;许家佗 刊期: 2014- 05
-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进展
哮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针灸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其机理研究可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将近几年来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俊梅;韦芳;刘苗苗;徐斯伟;杨洋;张必萌 刊期: 2014- 05
动态资讯
- 1 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 2 流感病毒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板蓝根的干预作用
- 3 试论中药药对组成的原则与方式
- 4 黄体不健病因病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5 玉泉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对瘦素和脂联素的影响
- 6 肝络欣丸的临床应用
- 7 中风发病前7d~30d内先兆症状的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 8 40岁~65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9 2004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 10 龙金通淋胶囊联合可多华控释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 11 随机对照和队列研究在中医治疗肺癌临床评价中的应用
- 12 《伤寒论》和解少阳法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指导意义
- 13 敦煌遗书中的中医方剂学成就
- 14 鄂东名医与文人的交游
- 15 肾阴虚对卡那霉素耳毒易感性的影响
- 16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 17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引导下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 18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 19 五苓散证的病位以及配伍作用机制研究
- 20 《脾胃论》中弦脉在相关病证中的病机与方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