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首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试论外感病蓄血证的源流及辨治
刘兰林
关键词:蓄血证, 外感病
摘要:1 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 1.1 源流追溯 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昼日热减,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察大便的情况,强调“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是结粪得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对此,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提出救危治法:“急当温里以固气。”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21条曰:“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叶天士则提出:“夏月热久入血,多蓄血一证。”这些认识和《伤寒论》相得益彰,使得外感病蓄血证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1.2 证治浅析 伤寒蓄血分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又有轻重两证,轻者表现为少腹急结,神志如狂,小便自利;重者证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自利,脉沉结等,病因病机皆为太阳受病后,外邪随经陷入膀胱,与血相结所致。而阳明蓄血是邪热与宿有的瘀血相结下焦,故证候表现与太阳蓄血不同,非神志如狂发狂,而是健忘;不是小便自利,而是大便黑硬易解。由于蓄血在少腹,故皆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可见辨太阳蓄血是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为要点,而辨阳明蓄血是以大便异常为关键。《温疫论》论疫病蓄血继而有所发挥,突出观察大便的“结粪”和“黑易”两种情况,胃实结粪者可用活血化瘀之法,便色如漆反易者,治疗则不宜再行攻瘀,否则有气随血脱之危候出现。《温病条辨》直接指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为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并就蓄血证的瘀血溢于肠间的大便黑易等症,提出具体治疗方药,弥补了吴又可的缺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