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月见草油的药效学研究概况
月见草(OenotheraBiennisL),又称夜来香(EveningPrimroses),为柳叶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油称为月见草油.月见草油中含有人体生长所必需及体内不能合成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它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惟一含有大量γ-亚麻酸的植物[1].γ-亚麻酸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其可衍代为双高γ-亚麻酸(D......
作者:吴萍 刊期: 2001- 10
-
身痛逐瘀汤异病同治临床运用的体会及探讨
身痛逐瘀汤出自一书.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12味药物组成,功效为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临床上灵活应用,取效甚捷.现将此方临床随症加减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01- 10
-
多功能糖乐仪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观察多功能糖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流变和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巩桂双 刊期: 2001- 10
-
稳态医学观(上)
稳态对应人体的健康状态,它是一种可变的状态,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又是相对恒定、机体能够耐受的.它概括了机体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五脏系统的稳态是人体健康的内在依据,四时阴阳及社会的稳态是人体健康的外部条件,两者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自稳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是与机体自身矛盾及其克服机体与环境矛盾的斗争过程,自稳调节终实现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机体稳态,并达到与社会及四时阴阳的和谐......
作者:刘成源;罗红艳;张荣利 刊期: 2001- 10
-
谈中药药性--功能
中药药性,其涵义应包括中药的性质和功能.传统认为它主要指的是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核心内容.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长期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阐释和说明中药药理的依据,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根据.药性理论自产生直到今天,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致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药性理论中有关药物性质即单味药性要素的论述颇多,而多种药性要素综合论述似嫌不够.如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等有关药物性质......
作者:张东伟;付敏;侯士良;王继峰 刊期: 2001- 10
-
虚性便秘的研究思路
对近年来中西医对便秘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回顾,认为现代医学对便秘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需加强.治疗上,中医药有着独特疗效,特别是对虚性便秘,且具有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的优势,但其治疗机制不清.目前已有研究提示,与胃肠运动有关脑肠肽的分泌及表达异常与便秘密切相关,因此从该角度深入探讨中药治疗便秘获效的作用靶点可能对其机制的阐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作者:郑学宝;胡玲;陈英华;叶丽萍 刊期: 2001- 10
-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张栋;王淑友;王援朝;付卫星;马惠敏 刊期: 2001- 10
动态资讯
- 1 加味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气虚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
- 2 古代医书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方药对比研究
- 3 当归补血汤纵考
- 4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吴银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用药规律
- 5 经方研究的切入点
- 6 乌梅丸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与Meta分析
- 7 活血降脂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
- 8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影响
- 9 黄芪多糖介导NRG-1/Erb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 10 如何从体质中寻找中医病因--兼述一个中西医结合方法
- 11 参蛇偏瘫胶囊对局灶脑缺血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 12 益气健脾、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对脑老化小鼠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 13 电针手足阳明经穴治疗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
- 14 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
- 15 中药新药临床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 16 “望小儿指纹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 17 试论象思维在探索脾藏象现代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 18 小型猪冠心病模型痰瘀互结证候诊断与评分
- 19 魏雅川运用—贯煎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案探析
- 20 腧穴诊断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