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 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32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5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80.00
杂志荣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3250
- 国内刊号:11-3554/R
- 出版周期:月刊
-
关于中医学的整体论特色
中医学整体论特色可简述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生五行;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八卦。无极原理。《素问*气交变大论:》“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穷于无极也。”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无极观,如空间和时间的没有穷尽,人的认识也相应是没有穷尽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就是放在这个背景下来认识的,如辨证论治中的三因制宜,月信与月亮变化的同步关系等。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一致的,......
作者:陈伟 刊期: 2001- 06
-
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其初起是指首发病证的病性、病位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即未传变)的阶段。由于外感病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或开端,如约70%的哮喘急性发作由外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哮喘、肺结核等也常是外感误治、病邪深入、病情恶化的结果,有些严重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心脏病、肾脏病、免疫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的发生也与外感病治疗不当有关。同时,一些难治......
作者:张京安;苗青 刊期: 2001- 06
-
论“证”的研究思路
回顾近50年来“证”的研究成果,提出“证”的研究可划分为“证”的规范化和“证”本质的研究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应优先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证候标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应该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证结合,在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数学等学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多种多元数理统计方法的......
作者:赵学军;李任先;郎建英 刊期: 2001- 06
-
肾气的实质及其在人体长寿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肾气与长寿的理论,近年来也逐渐深入。如肾气——内分泌——寿命说,肾气——免疫—寿命说,肾气——遗传——寿命说等,都试图用现代科学来探讨肾气的本质,从而使这一古老的长寿理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然而,由于目前对“肾气”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肾气”的阴阳应象及“肾气”的重大作用,还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所以给结合现代科学探讨“肾气”的本质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肾气的概念、肾气的作用、肾气......
作者:徐文海;徐文萍 刊期: 2001- 06
-
“五脏脏真”与“消渴病”的关系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1心脏与消渴的关系心主神明,主血脉。......
作者:徐文萍 刊期: 2001- 06
-
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
中医证的本质在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与单一证候的物质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西医疾病的基本发病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证有本质的科学根据。......
作者:申维玺 刊期: 2001- 06
-
从泊肃叶定律看中医脉象形成的机理
通过泊肃叶定律参数的变化,探讨血液流量、心输出量、血流状态、血管硬度与脉象形成,为脉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东生;雷磊;袁肇凯;李新芳 刊期: 2001- 06
-
缓解期哮喘患者肾阳虚与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附175例病例分析
观察175例缓解期轻、中度哮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显示,辨证属于肾阳虚组血清IL-5和FCP含量高于非肾阳虚组(P<0.05),提示哮喘患者属肾阳虚证者,气道炎症较为明显,即使在缓解期仍需要积极治疗。......
作者:倪伟;于素霞;王宏长;张惠勇;李培成;吴银根 刊期: 2001- 06
-
肺与妇科证治
妇人以血为本。《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必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说明血之生化与肺气调节息息相关。本文探讨肺在妇科证治中的地位,及对妇科疾病的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指导意义。1从肺治经1.1经行鼻衄肺素有热,则因经前或经期血海旺盛,肺热加重,热迫肺窍而出血。本人临床上用泻白散加黄芩、元参、牛膝、生赭石、生地,清热泻肺,引血下行,月......
作者:彭振声 刊期: 2001- 06
-
试论外感病蓄血证的源流及辨治
1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1.1源流追溯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昼日热减,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
作者:刘兰林 刊期: 2001- 06
动态资讯
- 1 肾精命火命门新论
- 2 运气学司天之气与温州地区气象及百日咳发病规律相关性的研究
- 3 痰瘀同治方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脂及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4 胃安泰2号抗胃衰老的实验研究
- 5 沉脉主病及标准化探讨
- 6 不同煎煮方法黄连阿胶汤对失眠小鼠作用的比较
- 7 乳安汤联合健乳操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
- 8 通络醒脑泡腾片对VD模型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 9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特点分析
- 10 脾虚对哮喘大鼠脂质介质水平影响及捏脊法的干预效应研究
- 11 皮肤老化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2 补肾益气明目方组方药物治疗视神经萎缩靶向机制初探
- 13 致康胶囊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及外伤致血瘀的药效学研究
- 14 益心解毒方对Ameroid缩窄环致气虚血瘀小型猪证候表征的影响
- 15 益气养阴方对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和临床安全性分析
- 16 滋阴降火法治疗女性儿童特发性性早熟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17 野蔷薇根醇提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8 芳草本是仙人药——评林育华主编的《周超凡论中药》
- 19 中医临床个体诊疗评价方法研究
- 20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受体后cAMP、PKA的干预作用